晏场高台是四川西部的典型舞台可移动的一种艺术。她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,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,尤以技术难度极高,制作过程隐蔽性极强的,以戏剧人物造型为主进行展示的一种民间活动。
高台的设计者,从四百多年前单调的、独一的地戏中走到今天复杂而多样化的高台艺术,其高难度的技法,使人物在高台活灵活现、栩栩如生。她把整台戏中人物角色都贯穿在台架上,那些巧妙的掩饰、复杂的找扎,根据剧情要求,都一一展示在人们面前,所以从一九九四年至今晏场已举办了十届文化艺术节,高台是每届传统文化艺术节的重头戏,长盛不衰,人们拍手称快。晏场高台(也称“台会”)是晏场独特的民俗文化,一九五〇年以前的三四百年里,都由各保甲长、各功口(无名人士)川主宫庙会会首发起,以庙产(田亩和林地)和石、木、泥水、杂猪、篾、纸、剃头等匠人共同协办的。一九五〇年正月解放晏场至一九九四年的四十多年里,由于种种原因使高台与世隔绝,地方上的十位老人为了晏场高台不失传,积极挽救高台技艺,为了使其民俗文化能传承下来,于一九九四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成功举办了“雅安市雨城区晏场镇首届传统文化艺术节”,高台表演得以重现民间。晏场“高台会”融本土文化和移民文化为一体,把中国东西方文化思路也融为了一体,成为传统的晏场地方文化,具有特别高的文化价值,欣赏价值和经济价值。